瘢痕疙瘩: 疤痕还是癌症肿瘤?
传统上,瘢痕疙瘩被视为真皮纤维增生性疾病中的疤痕。然而,要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必须区分疤痕和疾病。疤痕是伤口生理性愈合的终点,在此之前会出现炎症、纤维增生和肉芽组织,表现为无功能的纤维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消退。皮肤疤痕通常在厚度、质地、颜色和强度等方面发生变化,但仍保持在周围完整皮肤的范围内。与此相反,瘢痕疙瘩是具有侵袭性的真皮外生组织,其生长范围超出了原始伤口的边界,其来源仍停留在 "伤口愈合 "和瘢痕成熟阶段。虽然瘢痕疙瘩由于缺乏自发性和无转移性,通常不被归类为真正的肿瘤,但它们表现出各种类似癌症的特征,如不受控制的增殖、向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缺乏自发性消退和血管化能力。它们不成比例的局部侵袭性临床表型表明,它们可能与皮肤或间质肿瘤有联系,这需要进一步详细探讨。
由于临床表现相似,瘢痕疙瘩曾被误诊为其他良性或恶性皮肤肿瘤,反之亦然。其中,皮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是最常与瘢痕疙瘩联系在一起的皮肤肿瘤,其他还有瘢痕性皮纤维瘤(keloidal dermatofibroma)、瘢痕性基底细胞癌(keloidal basal cell carcinoma)、瘢痕性非典型纤维黄瘤(keloidal atypical fibroxanthoma),这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重叠。根据其病理生物学和临床表型,瘢痕疙瘩与纤维化、真皮起源和间质起源的肿瘤最为相似。从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到临床表现,瘢痕疙瘩和间质肿瘤之间的相似性体现在一系列特征上。瘢痕疙瘩间质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开创性工作表明,在瘢痕疙瘩中发现的干细胞样细胞偏离了真皮到软骨细胞或成骨的血统,但目前仍缺乏研究来证实这一方向的假设。
参考文献:
- Tan Silvian, Khumalo Nonhlanhla, Bayat Ardeshir(2019)Understanding Keloid Pathobiology From a Quasi-Neoplastic Perspective: Less of a Scar and More of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ith Cancer-Like Tendencie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