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分子基础介绍

时间:2024-01-16   信息来源:本站

创伤或手术损伤继发的过度疤痕形成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从身体毁容到器官功能障碍。增生性疤痕和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纤维化疾病,可由皮肤的轻微损伤(如痤疮或耳洞)或烧伤等严重损伤引起。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瘢痕之间的差异包括不同的瘢痕外观、组织学形态和对生长因子反应的细胞功能。我们对伤口愈合过程的最新了解揭示了增生性疤痕和瘢痕疙瘩的可能原因。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图片3.png

未来方向


修复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合适的体外和体内瘢痕形成动物模型阻碍了揭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的进展。尽管体外研究具有调查的优势假设在定义的系统下,结果并不总是反映体内情况。因此,需要开发更密切地反映体内条件的适当培养系统。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建立的三维纤维蛋白凝胶培养系统31比其他体外系统提供了几个重要的优点。这些包括与体内条件的生理相关性,以及细胞类型和数量以及基质类型和浓度的明确和可控的参数。培养开始于与ECM的紧密、均匀的细胞接触,并进行重塑。

实验再现性和微孔形式为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此外,三维纤维蛋白模型系统具有纤维增生的关键特征,即纤维蛋白基质重组(基质凝胶收缩)、细胞增殖、纤维蛋白降解和胶原合成/沉积。因此,该系统非常适合在正常和异常愈合过程下的机制研究中进行一些创造性设计。

转基因动物也为研究体内基因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参与的确切证据纤溶酶原缺乏的小鼠提供了创伤修复中的纤溶酶32。这些小鼠的皮肤伤口愈合严重受损,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异常,伤口中间过度肉芽组织突出,类似于凸起的疤痕。尽管这种动物模型不是人类研究的理想替代品,但它可能是研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酶系统在组织修复中作用的第一步。近年来,由于观察到胎儿伤口在没有23种分子药物的情况下愈合,胎儿伤口修复的机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文献参考:MOLECULAR MEDICINE TODAY, JANUARY 1998